来源:国际金融报
丁云生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保险服务分会副会长、重疾不重重疾不重(北京)健康科技创始人、好重重疾风险管理专家当前,疾险重疾险已进入3.0时代,重疾不重不再是好重保费与保额杠杆的竞争,也不再是疾险病种数量、赔付次数的重疾不重竞争,而是好重重疾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。
重疾不重(北京)健康科技创始人丁云生认为,疾险购买重疾险的重疾不重目的不是赔付,而是好重手段。消费者在意的疾险并不是怎么理赔,而是重疾不重能否通过购买重疾险避免患上重大疾病。
那么,好重怎样才能避免得重大疾病,疾险尽量不用上重疾险呢?“重疾险市场已经饱和”的声音越来越多,事实果真如此吗?重疾险件均理赔不足10万元,险企、代理人、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?
1
目的不在赔付
过去人们讨论重疾险的性价比概念,都是单纯从赔付次数、不分组、病种数量、保额与保费杠杆等因素进行比较。当然,对消费者而言,在同等赔付标准下,费率低的产品性价比更高。
“但事实上,做过一线销售的业务员都知道,无论消费者买的是所谓有品牌溢价的、价格更高的产品,还是性价比高的互联网产品,都没人希望出险用上,而是更看重怎么样不得重大疾病。”丁云生表示。
重疾险交了30万元,保额只有50万元,是不是很亏?在丁云生看来,仍然是赚得多,因为购买重疾险,担心的是缴费期内患重大疾病。如果已经缴完了费用,哪怕保费高于保额,证明消费者在整个缴费期(20年或更长)并没有患重大疾病,也是赚了。
甚至有消费者开玩笑说,如果保险公司能保证自己70岁以前不得重大疾病,届时可以按保额给付保险公司一笔钱。
“既然买重疾险目的不是赔付,只是手段,那么性价比最高的重疾险就是买了却没用上,不仅消费者开心,保险公司利益也得到最大化,是一种双赢。”丁云生表示,这个想法与人们通常说的性价比并不是一个概念,没有可比性。
他认为,如果消费者和业务伙伴没有这样的思维转换,重疾险将永远难卖。毕竟目前重疾险的保单量在过去27年间共销售近3个亿,已覆盖近2亿人口,与14亿人中具备重疾险支付能力的人口数量持平。再从价格上面讨论产品性价比,意义已经不大。
2
三级防御机制
怎样才能避免得重大疾病?预防是关键。
世界卫生组织提出: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;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;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、减轻痛苦、改善生活质量。现代医学体系中,疾病预防的概念不只限定于疾病未发生的阶段,而是贯穿于疾病发病及治疗始终的一个动态过程,这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,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,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。
丁云生表示,提出“重疾不重”的理念也是基于三级防御:
一级防御,即早预防。健康法里第一段话就提到,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重大疾病的第一步。在国际权威期刊《柳叶刀-全球健康》上,一项针对国内群体的研究列出了23个最主要的致癌因素,包括生活习惯、饮食、代谢、感染源四类。
如果人们尽量能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,比如膳食平衡、戒烟戒酒、保持健康体重、控制病毒感染、预防日晒等,通过积极预防降低23种致癌因素,中国将会减少45.2%的癌症死亡。
二级防御,即早诊断、早治疗。癌症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突然发现的。恶性肿瘤,在发达国家一直被看作慢性病,而我国通常会将其看作绝症,原因是目前我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40.5%,而日本、澳洲癌症患者五年存活率高达80%以上,因为肿瘤的发病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,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率、降低死亡率的关键。
丁云生建议,我国男女应当定期对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做规范筛查,这样可以在器官有癌变风险前就介入(例如通过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),避免发生癌变。即便没办法避免,通过定期筛查在癌症早期发现,生存率就能大大提高,重疾险的赔付也才更有意义,真正体现患病期间收入损失风险的功能,也是医疗险无法替代的功能。
三级防御,即规范治疗和财务支持。如果通过早预防、早诊断,依然没能避免癌症发生,那么患者是否能得到规范的治疗,是否有足够的财务支持来愈后,就是三级防御。同样的病情,患者在不同的医院面对不同的医生,很可能得到的是不同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。能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,获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,接受最规范的治疗,对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非常大。同样,患者是否有足够的财务支持也非常重要,这时,是否有足额的重疾险就成了关键。
“对于保险公司而言,如果能够帮助消费者发现他看不见的风险,并通过规划帮助其避免或分散这一风险,让更多消费者远离重大疾病,其实也相当于一种三级防御体系。”丁云生表示,最有意义的是,从长远来看,这既帮助消费者做好了风险管理,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经营的赔付风险。
3
平均赔付金额较低
在过去27年间,重疾险的保单量共销售近3个亿,已覆盖近2亿人口,几乎与我国14亿人口中具备重疾险支付能力的人口数量持平。这也是业内普遍认为“重疾险市场已经饱和,重疾险卖不动”的重要原因。
那么,重疾险销售真的到头了么?丁云生认为,恰恰相反,重疾险的销售空间还很大。当前重疾险人均保额仍严重不足,也恰好是险企创新产品、代理人从销售转向服务、消费者主动干预风险的好时机。
从近期81家寿险公司发布的2021年理赔报告来看,理赔金额超过2300亿元,其中重疾险的赔付总额接近800亿元,占比达35%。如果加上医疗险赔付的630多亿元,健康险(重疾险和医疗险)占据全年赔付支出的大头。
然而,从趋势上看,重疾险赔付金额虽然逐年递增,但件均保额仍然较低。以保险行业“老大哥”为例,根据2017年至2021年理赔报告,中国人寿重疾赔付件数从22万件攀升至40万件,赔付总额从72亿元增至163亿元。但是,从赔付金额分布看,超过90%的理赔金额都是10万元以下。
据悉,除了几家外资及中小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件均理赔金额在20万元以上,大部分公司都在10万以下,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大多数客户的重疾险保额不超过10万元。相比保单量、赔付件数和赔付金额的快速增长,人均保额在过去10年甚至20年,几乎没有明显提升。
另外,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《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(2020)编制报告》统计,截至2018年末,重疾险产品的件均保额只有10.75万元。
然而,受到医疗费用逐年增长、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,目前重大疾病康复费用一般需要10-50万元不等。重疾险的三大功能包括医疗险不能覆盖的费用补充、康复费用和收入损失,10万元的件均保额根本不可能发挥后两项功能,保障缺口巨大。
4
先让老客户加保
明明人均保额明显不足,行业却面临重疾新单保费增速连续五年下滑的境况,2021年更是出现负增长,极有可能去年新单保费还不能填满老保单退保的坑,再加上赔付金额逐年上升,重疾险可谓是进入“至暗时刻”。那么,保险公司会放弃重疾险么?
丁云生直言,目前投资环境欠佳、经营成本增高,靠利差和费差经营赚取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。险企如果单纯想依靠提升年金险、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产品销售去弥补缺口,风险极大,因此需要寻求突破。重疾险作为险企新业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,不可能被放弃,但需要做好产品创新和销售理念转变。对此,他的建议是,先别急着开发新客户,保住老客户才是王道。
产品创新方面,丁云生建议加入重疾风险管理服务。据他介绍,这并非是大家熟知的鼓励日常运动打卡的任务,或者在线诊疗、重疾绿通这样的健康管理服务,而是能够直接促使重疾销售额提升,并且有效提高癌症早诊率、甚至降低癌症发生率的风险管理手段。
从重疾赔付因素看,恶性肿瘤占比最高。例如,中国人寿2021年占到75%,泰康人寿占到53%。而恶性肿瘤中,赔付几乎都集中在高发癌症。如果重疾险的设计能够让客户避免得重大疾病,那么客户是愿意加保的,保险公司自身赔付风险也会降低。
“事实上,可以尝试变成服务与保险产品相结合,比如通过加入高发癌症的早诊服务,鼓励并协助客户通过规范的筛查,避免患重大疾病,避免在癌症晚期才发现。”丁云生指出,客户如果接受癌症早诊的理念,那么在做早诊之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保额是否足够,再决定是否要加保,避免诊断报告出来后失去投保资格。
目前,重疾不重公司已和多家保险公司及经纪公司联合推出包含“男5女7”癌症筛查服务的重疾险产品。以和某外资公司合作的产品为例,客户在投保后,只要在等待期后完成癌症筛查服务,就可以得到60岁前保额翻倍的激励。
过去保险业常说:“保险不能防止风险发生,但可以防止生活被风险改变”。通过产品创新,就是要打破这种观念限制,让客户知道其实重大疾病的风险是可以管理的。
此外,丁云生补充道,当前主流的保终身型的重疾险,确实是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的。险企或许可以增加责任更简单、定期类的消费型重疾险,扩大重疾险的覆盖面,既吸引新客户,又降低老客户的加保成本。
5
从销售转向服务
关于代理人转型方向,专业化已经是共识。丁云生说,代理人如果只是学历背景的提升,能够解释清楚条款,能够结合客户家庭状况、已有保单情况等,做出产品规划,只能说做到了专业,至少对于重疾险而言,这些基本条件还远远不够。
代理人应该具备上文提到的癌症早诊基本知识,比如“男5女7”提到的肺、胃、肝、肠、食管、乳腺、宫颈等高发癌症,有哪些早诊方式,多久做一次,哪些地区能做,什么样的医院能做,做完后怎样获得专业诊断,如何获得规范的治疗等。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,才能有底气与客户交流这个话题。
为此,在过去几年,重疾不重公司与医药教育协会推出了重疾风险管理师资格考试,就是希望代理人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后,在展业中能够获得客户的信任。目前,已经有数万名代理人参加了学习,反响热烈。
“如果代理人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,还能协助客户对接相应的服务,那么服务价值就能最大化,真正从销售转向服务。”丁云生告诉记者。
最后,对于消费者而言,保险保障意识已经大幅提高,主动咨询保险的客户也明显增加,这是好事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,消费者对保险的理解大多还是从产品性价比考虑,更看重如何理赔、能赔多少。
丁云生以重疾险为例称,作为消费者,真实需求不是希望出险,而是如何不得重疾,即使得了重疾也能有很大的生存机会。因此,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学习癌症早诊知识,做好风险管理;另一方面,在看病贵已经被医疗险解决的前提下,要认识到重疾险在收入损失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,尽量提升保额。最重要的是,在选择保险公司和代理人的服务时,朝合作关系转变,而非对赌。